多數老闆都會想把心目中認為的好產品做出來然後拿來賣錢,認為大家都應該會喜歡我的產品。
但是當拿出去賣後客人不喜歡,反而會說客人不懂得這產品的價值。
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客人真的太笨不懂嗎? 還是老闆活在自己的小圈圈裡?
真實情形,是客人與老闆兩方資訊不對等。
老闆認為他努力做的好產品應該要有人賞識,客人認為老闆做的產品不夠好。
而造成這個現象是誰要負責? 誰要採取處理這件事情的動作?
答案是老闆。
因為老闆是要跟市場拿錢的人,如果老闆可以不跟市場拿錢,老闆當然做自己開心也沒關係,就像有些咖啡廳是老闆自己無聊開爽的,一整天一兩個客人也沒差。
客人不需要你的產品也沒關係,但老闆要有收入才能生存,那當然是老闆要主動採取行動做修正。
而老闆可以怎麼修正?
1、了解客人需求
2、了解產品是否解決客人的問題
3、了解客人能夠快速了解產品並使用
4、讓客人了解到自己多麼用心
5、讓客人有買到賺到的感覺
其實還有很多方法,這裡只是舉些例子讓你明白,當你要對方的錢,但對方不需要你,需要主動採取行動的人,是你。
注意,這邊的重點是,不需要的人最大,所以比較需要對方的那一方要主動做調整。
而做生意不是只有賣家與買家兩方之間的博弈,例外還有很多種變形。
這裡舉 YOUTUBER 為例子,為什麼創作者在開始有粉絲之後另外開啟品牌做生意,往往容易發生爭吵?
其實不論這品牌是不是 YOUTUBER 所創的,客人都一樣會吵啦,只是因為 YOUTUBER 是公眾人物所以比較容易被拿上台面講。
我觀察到 YOUTUBER 另做品牌後,時常會說自己用心經營,你們根本不懂我們用心良苦。
會有這種心態,是因為他們把做 YOUTUBER 的經營模式直接放到品牌經營上,偏偏這兩種經營模式是不同的。
創作平台,是創作者交付影片,使用者免費觀看,平台商給創作者錢。
而創作者的任務只要交出容易帶流量的影片就好,且高流量影片多半是娛樂需求,所以創作者跟使用者之間沒有利益關係。
你這裡可能會想,使用者也花了時間在上面,怎麼會沒關係?
因為使用者用的時間是下班之後的空檔時間,使用者的心態是這時間也不知道要幹嘛,本來就是拿來浪費的,於是乎影片內容對自己有沒有幫助不重要,看完覺得好笑放鬆就好。
但是當創作者跑到商業領域做品牌,那就不同了,你必須要直接面對市場中的消費者,而他們跟你買商品所用的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跟下班後用的垃圾時間是不同的價值。
所以這時候消費者就很在乎自己買的東西是不是合乎需求的,而並非原本的尊重、包容、友善。
若這時當老闆的你,還在用平台創作者的經營模式去對待消費者,就代表還不明白消費者付出的錢代表的意思是什麼。
當創作者做出消費者不滿意的影片,其實無傷大雅,大不了消費者轉別的影片看就好,畢竟這時候看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垃圾時間。
但當你交付的產品是給你錢的人,你就得了解這個人的需求並滿足需求,否則就會被市場給淘汰,就像你當創作者的時候,若做不出流量影片,平台商也不會因為你很努力就給你錢。
若你是員工,你是應該要針對市場來滿足,還是針對給你錢的人滿足呢?
答案是給你錢的人。
你今天做設計,認為你的設計圖要這麼做才會更吸引人觀看,但是老闆覺得要改成長輩圖的樣子才吸引人,此時你改還是不改?
如果你認為老闆這麼做有不妥,你可以先與老闆了解做長輩圖的用意是什麼,之後討論出一個共識,你在開始執行。
但如果仍沒討論空間,你又為了錢,你還是只能先改成老闆喜歡的樣子,至少老闆開心,你拿到錢也開心,畢竟你出來工作不是為了傳遞正確設計理念,而是為了錢。
先明白給你錢的人是誰,在思考交付什麼樣的價值對付錢的人有幫助,這麼思考就很容易找出答案。
而你是員工,你不是在為老闆工作,你是在為市場工作,因為你做的產品幫助到市場,但給你錢的人是老闆,所以你要以老闆的需求為優先考量。
此時你會問:「如果老闆想做的產品對市場沒幫助,不也賺不到錢嗎?」
這時你就要知道,要是老闆賺不到錢你就要沒工作了,所以你要採取主動,自己要學會與老闆做討論,讓老闆與你有共識,之後的路才能走得遠。
除非你的能力超群,就算不再這間公司做,外面還是很多人搶著要,那就不用擔心討論不討論的問題。
而目前我認為最能抵抗壓力的思維,就是把自己當作一人公司,想像自己若沒有公司要,要自給自足的情況下要怎麼開始運營,要有哪些能力來運營?
當你有了藍圖,就可以一邊在公司打工,一邊提升相關能力,甚至下班後做接案測試市場需求,如果成功就可以轉為正職,不成功至少還多了相關能力,幫助自己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