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迴響 08 對轉職猶豫不決

網友問:「工作,目前想轉職往前端工程師,動機:不想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 不確定未來發展,以及非本科系無基礎 猶豫不決中。」

看問題描述,你其實已經決定要去做前端工程師了,原因在於這份工作可以幫助你獲得不要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以及面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目前做前端工程師是你想到的最好選擇,只不過,會認為自己沒基礎,不曉得能不能勝任,或是能不能通過面試。

如果只在上面這框架的話,你目前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前端工程師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然後去找到前端工程師的基礎工作內容有什麼,市面上有沒有相關課程或書本教學,在金錢能承擔的範圍下去做基礎內容學習。

其實社會上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要本科系,有能力固然是優勢,但沒能力要怎麼拿優勢?

一般來說薪水可能會比別人少幾千塊,但你要讓老闆認為你是未來好配合、好合作的人,這才會增加面試成功機會,當然,你的基礎能力要靠自己去打磨。

我反而多建議你先多面試幾間,去面試看看自己目前的經歷在市場上佔什麼位置,以及這個行業需要的是什麼樣能力的人才,你才能先照著這些需求去精進能力,有時候專業能力不談,你的溝通、情緒、理解、傾聽等軟能力反而是老闆注重的,只是不會寫在人力條件裡。

上面的框架講完了,接下來把格局拉高。

現在不想工作內容,而是從你的需求去思考,不要朝九晚五且不確定未來發展的情況下,你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才好?

不想朝九晚五,那你要的是什麼工作時間呢? 我們常常關注自己不要什麼,卻忽略了自己要的是什麼,你不要朝九晚五,那你想要的時間是什麼呢?

我先猜測你要的是自由的工作時間,那這份工作基本上就是自己責任制,也就是你要自己規定自己把工作給完成。

但其實這些問題通通離不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想多數人想了解的是這個吧?

因為對未來不清楚,所以我不清楚該做什麼工作好,如果我知道未來怎麼發展,我就知道要做什麼了。

我就學那時段,有印象的時段開始講起,聽人講到台灣開始流行的科系是機械科,接著是電機科,最後有印象的就是餐飲科。

你可以看,這些流行趨勢就是台灣社會發展的流程,剛開始工業起步流行工廠,大家到外面工作存錢,存下能買加工機器的錢,你敢的話開間工廠,自己跑去外面接單進來做,有做成功後單子漸漸變多,你就可以請員工幫你加工,你繼續外面接單。

這種老闆一多,機器一多,加工機廠商就需要更多人手,機器偶爾也需要修理檢查,人手需求更多,於是開始流行電機科系。

當工業發展成熟後,也就是我讀書的時代,已經是夕陽工業了,雖然在台灣與文科比起來仍是能過生活的科系。

當大家生活水準平均上升,大家普遍都有多餘的錢吃喝玩樂,於是各種餐廳開始興起,你有錢就能和別人合夥開間火鍋店、燒烤店,客人進來發大財。

到現在,吃東西已經不稀奇了,什麼店都開過,飲料店品牌琳瑯滿目,加上疫情關係,近幾年大家的消費從往外的吃喝玩樂,變成往內的自我探索。

對,沒錯,就是在下我的領域,這也是我在十年前就萌生的想法。

大家無法出門後,長期待在家裡才發現自己內心很多煩惱沒有解決,房間雜亂沒整理,所以前面幾年的電商消費數據都是居家小物占多數,也因為多數人在家裡,讓線上課程開始興起。

也因疫情關係國外旅遊的人數減少,反而讓國內旅遊有機會上升,於是這幾年開始興起登山、露營等等項目。

其實你從脈絡來看,流行的行業不斷的在變化,這代表什麼?

你跟著流行去做的事情,一到某個時間點會消失,雖然不代表之後就不賺錢,但沒有以往這麼好賺,如果幾年前的你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你會怎麼選擇呢?

如果是我的話,我當然會選擇做起來擅長且願意做久的項目,而不是最賺錢的,因為做得久才有錢賺,做的久才能夠研究到核心,研究到核心有成就感之外,還能夠服務起少數人物,這些人才願意捧更多錢上來。

我們該如何選擇職業?

我覺得年輕時以多探索為方向,你現在想轉職工程師也可以啊,因為你目前心裡想的最好方式就是前端工程師,你認為那方式能解決你現在的困擾,如果進去做了發現是你喜歡的,那很好,如果不喜歡的話,你也能夠學習到自己的思考脈絡值得去調整的。

比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想的工作內容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我往後看事情就能夠更客觀的分析來做。

前期多探索,目的是發掘更多的可能,以及校準自己的思考方式,你現在的想法並不代表這世界要帶給你的,你要主動去接觸世界、體驗世界,只靠腦袋想是很虛幻的。

也不是只要在工作上探索,在你閒暇時間多參與聚會、課程、各種興趣交流會都可以,從工作以外的地方才能給你新的材料產生靈感。

甚至有的工作職業,是之前在別的地方工作或興趣而受到啟發,比如健身教練以往是自己喜歡健身,健身有成果才轉健身教練,或者之前是做健身業務之後轉健身教練。

餐廳名廚以往是餐廳服務生,後來對廚藝有興趣開始學習廚藝。

當然也有可能原本是工程師,之後轉戰很多領域後最後還是覺得工程師最適合自己,但這並不代表白費工夫,而是你看了世界一遭之後發現還是工程師最適合自己。

雖然最後待的職業一樣,但是心境與經驗有了改變。

工廠的現場人員比較善於解決專業問題,但是對於溝通方面不擅長,也沒碰過設計師,所以在與設計師溝通時常覺得設計師是不是笨蛋,設計那些現場做不出來的東西。

設計人員通常現場經驗少,所以在設計上常會認為現場人員不動腦,專業不如預期。

那麼要設計人員與現場人員互相交換工作做一陣子嗎? 也不是,這麼一來成本太高,而要降低溝通成本,其實是要設計人員學會溝通交流,而現場人員要及時提供回饋,但這部分又會牽扯到很多公司的文化、工作安排等,就不詳細提及。

只是要向你表達,你就算現在是打雜小弟,若在你大腦放入某個平行時空未來十年的不同經歷,就算你現在的未來仍然不確定,但憑藉著十年各種經歷,你有能力做出判斷,也有十年經驗做比較得出目前的最佳解。

意思是,當你要做出決定也得要有各種比較,要有各種比較就得要有一點經歷才行,如何獲得這些經歷?

開始去體驗與探索吧 !

多數人包含我,其實做決定前早就知道什麼選像最好,只是徘徊在兩個狀態。

一是尋找看看有沒有其他更好選項。

二是遲遲不敢做決定,因為這代表要開始負責任。

你一直跑選項一,時間會一直流失掉,你若選二或許後來發現更好的其他選擇,但你仍然可以換呀 !

延伸閱讀: 本業、興趣、休閒三種如何區分?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