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所有一切資訊,都不是真實的資訊,我們所有接收到的一切,透過眼睛、手上的皮膚、耳朵接收器之後,接著在經過我們的價值觀、信念過濾後,最後才傳進我們的大腦裡。
疑鄰盜斧的故事就訴說出這個道理,當樵夫的斧頭不見時,他懷疑是隔壁鄰居幹的,於是他看鄰居的行為舉止都會覺得鄰居鬼鬼祟祟得很怪異,後來斧頭找到了,原來是自己忘在倉庫裡,之後樵夫在遇到鄰居,也就不覺得鄰居奇怪。
「當你內心想著什麼時,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之前日本有個綜藝節目做實驗,他們請一位住在鄉村的女孩搬家到大都市裡生活一個月,短短一個月鄉村女孩把眼睛摘掉開始學會打扮與化妝,連行為舉止都變得比以前優雅許多,當你發現自己跟環境格格不入,你不是轉換個環境,就是融入當下環境。
我們總認為有很多目標可以選擇,這樣我們才是自由的,但往往也是因為有多種選擇的因素,反而讓我們遲遲沒有前進,一直停在原地猶豫躊躇,不曉得該從哪一部份開始做起,你真的需要了解自己嗎?
與其了解自己,不如盤點現有的資源做整合,過去與未來的是我們管不著也無法控制,就從現在開始整理。
使用巴菲特的25-5法則,首先列出你想完成的25項目標,之後漸漸刪去你覺得沒那麼重要的目標,最後留下5個最重要的,最後不再去接觸你刪除的那些目標,只專注在最後5個最重要的。
每個人的時間、專注力有限,每項技能都學,但是都學得不精,倒不如將資源全部灌在一個技能上面,成為強而有力的武器,如同一分鐘被打十拳跟一秒內被打十拳,反而後者的殺傷力強大很多。
當你能夠把一件事情從菜鳥練到專精,這個學習模型會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往後你接觸相關領域會更加得心應手,這才叫做觸類旁通,沒有海量知識與經驗建立起的技能,尚未了解其含意就學其他技能,叫做重新來過。
當你關注於少數幾件事,你會發現執行上更加容易達成,並不是因為你了解了你真正要的是什麼,而是你關閉了大部分跟你無關的門,想像一下你原本只有一道門可以進出,若我新增了兩個不同顏色的門,你反而開始煩惱自己要選什麼顏色,如果我又多新增了幾個形狀不同的門,你是不是又要更加煩惱了?
一、刪去不要的部分
有次家裡網路壞掉,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書,那一個禮拜看書效率變超高,才知道沒有網路其實就只是失去PO文章的功能,其他網路上的文章其實對我來說沒有看書這麼重要,刪去那些不必要的部分,你的時間會大幅增加。
二、專注於一件事身上
只有一件事能專注,能使得你的生活與工作都能與這件事做連結,你可以沒在練習時也能夠做聯想,創意都是從結合而來,專注使你進步速度飛快。
三、能夠檢視的回饋
達成那些能夠看到的回饋,例如寫作就是看觀看數、粉絲團粉絲數、是否上專欄等等指標,實質回饋能帶動你繼續堅持的動力,也能檢視自己是否持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