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問你意見,你不必給他真實的建議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朋友問你他應該如何做選擇,你依照他的現況與資源做出分析判斷,最後給了他一個較適合他的決定,但你朋友聽了聽,最後還是選擇自己當初的選項,此時你很大機率認為你朋友在耍你,若撇除朋友在耍你的狀況下,會是什麼原因?

「人往往早就做了決定,他需要的是支持他意見的人。」

這種人其實早就明白該怎麼做,但因為無法一個人擔下責任,需要有其他人支持他他才敢下去做,比如有的人想要要換工作,他在ABC三種工作上考慮,雖然很想要選A,但是其他兩個好像也不錯,於是開始問其他人。

當你對朋友說B、C的工作如何好,如何更適合你,你朋友會開始反駁說”但我覺得某A某部分比B、C還要好”,這時你就得注意,不用再跟他爭執,只要好好的支持他的意見就好,因為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得到支持,而不是經過篩選後的選擇。

「當一個人認為點子不是自己想出來的,那點子就沒有價值。」

如同IKEA效應一樣,當我們買的家具是藉由自己組裝拼湊完成,不論他好像稍微不好看或是使用上沒那麼好,但因為是透過自己親手組裝而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在點子發想上也是同樣道理,當對方提出一個實際有效的點子給你,但因為完全沒有你的參與,你還是會覺得自己的點子勝過一切。

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總會向對方說你應該如何才對你比較好,但對方完全沒有參與感,反而會覺得你很嘮叨,比如你向對方說你體重過重應該要開始減肥,對方雖然知道他要減肥,但他覺得照做很像聽話的乖狗反而更故意不去減肥,這是應該換個問法,”你如果要減肥,你會如何開始?”,把減肥帶入問句當中,但讓對方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透過簡單的暗示讓對方的大腦植入種子,待種子慢慢發芽。

「所以我以後只要這麼做就能影響對方了嗎?」

倒不全是如此,若這樣那所有業務都靠這招就能發大財了,一個人就算有想法,要不要執行除了信念價值觀,還有目前的環境資源夠不夠讓他執行,比如你要一個人減肥,他也知道他很胖,但若他覺得減下來沒有得到什麼利益,他不會有意願去減肥,可能有醫生告訴他再不減肥活不超過三年,或是他追女生結果女生說他太胖,認知受到強力的破壞才能夠重新建立他的認知。

與其好說歹說要對方改變並且成長,不如先關注自己讓自己見見成長,對方看見你逐漸成長並離他遠去,自然會開始過來尋求你的協助,這時腳色會從盟友轉為教練與學員的關係,這時你講的話對他來說就像聖旨一樣,還不用特別去思考他要的選擇是什麼,他繼續不改變就離他而去,他想要改變自然會往強者靠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