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和普通人有什麼差別? 一個願意開始做,一個不願意面對現實。」
你會看見有的人時常抱怨周遭人事物,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或是別人的意識型態與自己不一樣,就會很容易的心情不愉快甚至生氣。
抱怨的類型很多,但共同特徵就是他們不願意去主動改善所抱怨的事情。
比方說,當他在店內用餐時遇到食物烤焦的情形,當下只是發發牢騷接著還是把他吃完,但用餐結束後隨即給餐廳一個 1 星差評。
客人給評價是系統機制給的權利,但若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說,他沒有當下立即反映給服務生遇到的狀況,就直接給予評價,代表它不願意去了解對方的動機為何。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處於全程動態的來往,意思是彼此之間的意識形態雖然不一樣,但是經由溝通後會發現兩邊意識型態裡面都有一些共同點,或是發現背後的目的都相同,只是使用方法不一樣。
這也就是溝通的重要性,但是愛抱怨的人不願溝通,也不會想被人說服,當他認為眼前的是不屬於自己這一國,就會極度排外。
而會有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想了解事物背後原因的習慣,要是愛抱怨的人用下面句子稍微思考一下,會開始改善抱怨習慣,比如
「他會這麼做,是因為有什麼原因嗎?」
「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呢?」
「我能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
當你用這種思考方式面對眼前狀況,也間接表示自己開始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
因為愛抱怨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永遠不想解決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遇到問題就抱怨,而不是遇到問題去解決。
抱怨是一種機械式反應,是長期訓練下來的習慣,導致他們就算想到要改善自己的行為,但礙於這個習慣已經建立下來,說要改也很難改,甚至不曉得可以怎麼開始改變,最後又回到原本的樣子。
要改善抱怨的方式,可以用下列方式開始嘗試
1、開始學習新領域
當你學習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會體驗到知識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過程你會回想起,自己原本就是從原本渾沌的知識當中漸漸分出派系,接著自己再選出一種派系出來,只是久而久之自己卻把派系當作宗教看待,而學習新事物能開始打破你舊有的認知。
另一個好處,就是擴張你的知識含量,當你學習的知識越多,勢必會遇到兩種互相矛盾的知識同時存在的現象,你必須去思考為什麼會這個樣子,當你能夠在矛盾的兩邊知識做整合,就更能容得下與你不同意識形態的人。
而整合是什麼? 就是去探究這兩邊意識形態為什麼皆能站得住腳?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當你遇到沒辦法改變的事物,不如藉此來改變自己,因為你當下的能力範圍無法改善現有狀況,那麼你只有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夠做到改變。
比方說當老師要請小朋友乖乖去打掃,但小朋友不聽話打掃到一半就跑去玩了,老師心想:「這個小朋友怎麼這麼不聽話。」
如果老師用改變自己的心態來看待,就會變成
「我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小朋友乖乖聽我話呢? 能從哪方面的書去理解孩子內心想什麼,或是我應該去請教心理學老師。」
當你想著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就會開始不斷的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這麼做,能夠使你在未來遇到同樣問題時迎刃而解。
3、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很多人時常要這個、要那個,什麼都想學,但什麼都只學一點,說好聽是廣度的探索,但廣度探索的其中一環,是要你從中明白自己不要什麼。
當你明白不要什麼,未來遇到相似的事件時,才不會又花時間去投資它。
比如你以前數學很差也不想深入探究,但出社會後卻選擇與計算相關度很高的工作,這不是搞死自己嗎?
有個有趣的觀察,你可以發現愛抱怨的人,通常家裡是一團亂,或者鑰匙圈掛很多東西,錢包也不整齊,塞了很多發票收據。
因為他們不曉得什麼是不要的,於是有了堆積的習慣。
你捨不得離開現在的環境,偏偏現在的環境是你不要的,也難怪會抱怨,因為你也只剩下抱怨這件事可以做了。
每個人都能成為有能力的人
遇到身旁不滿意的問題,就找方法解決,找不到方法就離開,若沒辦法離開就暫時在這段時間默默提升自己的能力開始。
不論是家庭中的情緒勒索,或是公司裡的不合理待遇,還是人生起點偏偏與別人差的多,這些既定事實你沒辦法改變。
但是當你願意放下對既定事實的執著,願意面對並開始解決抱怨的這些問題,你會將自己逐漸引進成長的軌道上。
抱怨這是一種習慣,學習也是,當你有學習的習慣之後,你的時間因此開始充滿價值。
結論
1、抱怨是一種習慣,改變這種習慣可以藉由學習開始。
2、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探究別人為什麼是對的,才能夠有不同的認知。
3、抱怨代表著你現在無能為力,需要提升能力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