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種思考很久到最後還是沒有行動的人嗎? 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為什麼自己仍不行動,甚至不敢行動,知道了原因,卻仍無法行動,到底為什麼?
從阿德勒的目的論來看,「始終不行動」的行為能夠為你達成一個目的,所以你一直處於不想行動的狀態,深怕一改變行為模式就會轉變狀態,使你變得不舒服。
而你可能有以下兩種狀態。
1、完美無缺
試想一下,若你在一個班級裡總是能夠拿到前面的名次,並且大家都需要你教導與幫忙,同學都對你稱羨,羨慕你怎麼這麼優秀,連老師都不斷讚美你,女同學都請你放學後到她家裡請你教導還請你喝飲料。
但此時老師問你要不要去更高階的班級裡,你可以變得更強,懂得更多,但名次可能就沒有現在這麼高,比你強的人更多,你願意嗎?
明明知道自己不夠強,要變得更厲害,遲遲不想去更高階的班級,直到某一天…你在能夠當王的班級裡轉來一位比你更強的同學,直接把你的王位扯下,成為新的班級新人王,而此時的你才要後悔沒有早點進入高階班級。
這個轉來的同學,就是你的災難,你得思考現在狀態的你在一年後、五年後、十年後會是什麼模樣,再回頭過來看看現在的自己,若持續不行動真的值得嗎? 行動後遭受的痛苦與挫折比你未來的災難相比,哪個比較痛,一比較就知道。
當你一行動後開始遭受挫折,會更加體悟自己明顯的不足,而更加督促自己必須行動。
2、絕望深淵
你認為自己什麼都辦不到,就算做了還是沒有用,過去做了很多,很努力了,卻還是沒有結果。
若在大魚缸裡放進一條鯊魚,用玻璃板隔成兩邊,一邊放鯊魚,一邊則是鯊魚愛吃的小魚們,鯊魚一開始會往小魚那方快速游去,卻屢次遭透明玻璃板撞傷,久而久之把玻璃板拿開,鯊魚還是不想去吃小魚了。
過去的失敗經驗反而限制了我們的行為,這時你可以從簡單回饋的小事情做起。
每天起床固定摺棉被,每個禮拜打掃一次房間,每天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每個禮拜幾去運動,持續幾個月,會讓你重拾信心,你感受過自己主動執行並且達到目的的經驗,內化成為你的思想與信念,這才是真實的成功經驗。
「行動帶來思考」是我網站的副標語。
我始終相信,在一個空間裡不斷思考,永遠就只是利用現在的狀態與資源去做分析,但真實情況只有做了才知道,也因為我真實的體驗到這回事,我更容易繼續行動不斷執行,就算有挫折與痛苦,都沒有比我真實行動帶來的愉悅感來的大。
比你富有的人很多,但比你痛苦的人更多,若你自身的改變能夠影響其他人變得更好,那也是美事一件阿!
與其在室內一輩子寧靜的擦劍,不如拔刀斬出生命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