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可以換成「少做少學,多做多了解」。

在我學生時期,因為數學特別好,為了能讓我的數學搞懂,遇到不懂的就會舉手發問,只是這發問的舉動,通常都會伴隨著身邊同學的小聲談論,我知道我又要被用異樣眼光看了。

雖然每次要發問時都要經過這類壓力,但是比起這壓力,讓我想把要了解的事情搞懂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好奇心對一個人的生活很重要。

保持好奇心能夠…
「讓你解開疑惑」
「對世界多了一種理解」
「給自己多了點存在感」
「更堅定自己的信念」
更多…

到職場工作從前被那邊學會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態,說真的這種心態在職場上真的很重要,受用無窮,但若用在自己想付諸執行的事情上,反倒就不那麼適合,適合的就是「少做少學,多做多了解」。

我們長期下來累積少做少錯的習慣,正當我們需要多做多學習的時刻反而不敢發問,不敢去爭取解開我們的疑惑,爭取學習的機會,爭取一個讓自己成長的瞬間,甚至在一個場合認識到一個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不敢發問,也多時候就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少做少錯習慣造成的。

在你有疑惑想解開時,你心裡是否總會出現一些聲音告訴你:
「去詢問對方,說不定對方不想理你。」

「你的問題很菜耶,自己去找答案啦!」
「人家說不定很忙,沒時間理我。」
「我能力還不足,問了說不定聽不懂。」
「我問的問題別人聽到一定會笑我。」
更多…

這些聲音總是在阻止你想要執行的動作,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是因為長期累積的習慣,讓你大腦認為選擇以往的習慣才是最正確的,就像你每天若有喝飲料,突然其中一天雖然沒那麼熱,但是你還是想喝飲料。

因為習慣了每天喝飲料,若你沒喝到飲料,大腦會發送訊息讓你去買飲料喝,讓你有理由去買飲料來喝,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無法減肥成功的原因之一。

想要的目標就要不斷爭取,不斷的實作,過程中一定會出現酸你,不看好你的人,通常那些用惡意言語重傷你的人,在生活上大多沒有什麼自己的成就,他們挑剔別人的目的就是要反襯出他們沒做沒錯才是正確的來說服自己。

另外有些你聽起來不舒服且沒有情緒性字眼的建議,可以多多參考,那些反而是讓你加速成長的養分,讓你不舒服的部分可能就是你不願意面對的缺點,或是沒有注意到的盲點。

所以多去發問,去爭取,只要有基本禮貌,對方幾乎是會給予你幫助,而不是想像中那樣的鄙視,正面來想,如果一開始發問就鄙視你,也代表兩方都節省時間,不用再多交流,他也不會給你好處,你可以直接找別人當你的領導者或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