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12 今年 6 月高職夜校畢業,很焦慮,想好好努力但不知道方向

好,來,這肯定很多人都有的問題,也很多人帶著問題活到 30 歲還沒有解決方法,也有部分人看了很多方式也沒有效,這篇還是一樣帶給你看的明白,卻可能對你沒用的方式。

第一個難題,該不該上大學?

上大學,是你的手段,你應該要先有目的,再來選擇你要什麼手段,可能是上大學,或是其他更好用的手段,所以這段先跳過,我們先釐清目的。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才是多數人需要明白的,我的觀念是,先把現在的狀態照顧的健康,再來照顧未來的方向。

什麼叫現在的狀態?

一個人有糖癮、菸癮、電玩癮、垃圾食物、熬夜睡不夠、房間雜亂、衛生習慣差勁,在這種狀態下要去照顧新的未來,恐怕是雪上加霜,為何?

當你身體狀況不好,又要照顧未來往上爬,會讓你精神注意力、體力容易透支,你不容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體力很快就不行,於是做什麼都堅持不下去,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喜歡偷懶,所以,要先把自身生活環境打理好,你才有足夠精神放在事業與策劃上面,否則你策劃出來的都會是大便。

於是我們要先定義什麼是好狀態,你可以先想像你目前為止理解到的好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這裡有個假設前提,就是你已經有較新的健康知識,知道什麼是對身體好,什麼對身體不好,如果你不知道可樂是對身體不好的,你的好生活就可能是要有喝不完的可樂,那現實操作上很容易會讓你進入惡性循環,就是喝可樂後身體越來越差,更難做出有幫助的事情。

我先提出我想像的健康生活,每天有 1 小時健身時間、吃原型肉類食物、家裡有廚房可以烹飪、每天睡足 8 小時、每天 30 分鐘冥想、有書櫃、電子閱讀器、電腦讓我補充知識與學習、每天至少有 1 小時學習喜歡的興趣、只花 4~5 小時在工作上。

當你提出自己的理想健康狀態,可以去思考自己到底要多少收入才可以辦到,保守估計我以上生活年收入要 150 萬,那麼換算下來一個月要有 12.5 萬的收入,這時再去思考一個月 12.5萬以上收入的工作有那些,再一一列出來。

以我原本做工廠加工人員的薪水來看,我十年前是傳產員工,那時看我師傅在那邊做了 7 年多,薪水 5 萬多,但是天天加班,沒有自己的生活,我覺得就算加班到月薪十萬,我還是沒辦法有那種生活,所以那時就開始決定要離開傳產。

那時電商還沒流行,我只知道若進入行銷,可以接觸市場,比較明白市場動向,於是開始課金上課,那時還只有實體課,就一直買課聽課,後來也覺得自己學了之後自己來開電商,直到我開始租平台上架商品的過程,我覺得有點煩。

一來是商品我沒興趣,我很難做下去。

二來知道之後要請員工,員工來來去去的我覺得麻煩。

三來我要租倉庫來放貨,我不敢把固定現金流開這麼大,雖然我那時仍可以承擔。

後來就在電商跟自媒體產業之間徘徊遊走,思考了幾個月後總是要決定一個,雖然後者很困難,但一個人能做全部的流程,又能講自己喜歡的知識內容,就決定走下去吧。

走的時候才知道自媒體整個架構其實也很複雜,不過好在我先前有行銷知識,就比較容易上手,但對我而言技術方面都不難,對我而言,難的是自己的心魔與習慣。

若你是在我部落格看文章,會發現最早的文章是 2018 年 1 月 1 號,這段時間沒有固定寫文章,等於一年只寫幾篇而已,那我在幹什麼? 我在打電動啊!

為什麼? 因為已經打習慣了,你一天不打就全身不對勁,同時你又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做正事才對,結果打電動習慣維持了三、四年才結束。

為什麼習慣難改? 不是習慣難改,而是新習慣很難看見成效,你寫一篇文章乏人問津,任誰都寫不下去,所以在過程中我一直尋找寫什麼主題,同時又在解決我的習慣問題。

後來怎麼解決?

中間我拖延了許久,從沒工作直接開始自媒體一個月,發現整個月都在打電動,不工作不行於是又應徵工作賺錢,到有一天發現再拖延下去人生就要浪費了,於是有一天我給自己訂了個規則。

無論如何每天寫一篇 600 字文章,連續 90 天,就不管如何,每天至少寫一篇,我管他成效如何,被笑如何,你不行動就是在拖延,最後我還真的完成了連續 90 天,每天一篇,連我自己都很難相信自己做到了。

在這之前與之後的感受變化是,我覺得我長出了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行動的大腦,也就是我經過 90 天的刻意練習,讓我大腦長出「行動」的這一塊神經,以往都是習慣坐著思考,現在則是習慣用身體去思考,用執行讓大腦增加更多材料生出更多想法。

開始執行之後呢?

一位高職夜校生,對於社會事都還不懂,要從哪裡開始? 怎麼開始? 這裡給你幾個方向。

1、改善自身健康

健康就是睡眠、飲食、健身,把這三項做好。

2、關注自己平常研究什麼領域

哪些事情是你沒有酬勞也願意去改善與研究的,像我就會去思考人這一生有什麼意義,所以相關的影片我都會看一看,另一方面我也關注如何優化自己生活,比如生活雜亂要如何整理乾淨,甚至穿搭怎麼選擇能夠更無腦、更精簡,同時又能適合自己,所以我才會注意到健康是很重要的這塊,同時我也對心理層面有點興趣,自己心理有些問題就會主動去找解答。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平常喜歡什麼,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的刷抖音、社群影片、打遊戲,那麼給你一天就能搞明白的方法。

就是花一天去圖書館,把所有書目逛過一輪,這過程中把你有興趣的書名+類別給記下來,逛完一輪後把感興趣的類別做個排行,類別最多的前三名可以納入你有興趣的方向開始執行研究,在選擇錢可以去思考,這三個類別分別可以帶給你那些幫助,這些幫助後的成果哪個是你最感興趣的,再從中做選擇,我不能幫你決定,你要開始讓自己生成「做決定的能力」。

為什麼是圖書館而不是網路上的瀏覽紀錄?

我以前會同時建議你去看你社群都有什麼主題的內容,但後來發現有些人的內容都是被動點擊學來的,意思是它的內容都是經過設計,讓人容易點擊瀏覽的內容,通俗的講,就是色情、電玩等垃圾資訊,這方法對於被動生活的人沒有幫助,於是我也不推薦了。

而圖書館他是所有領域集大全,我不要妳線上圖書館,我要你動起身體去實體看看,用身體去感受主動執行的感覺,讓大腦產生主動行動的神經元,這是你成長的機會。

3、一個人出去住

如果你家庭狀況良好,也就是你就算不在家,家裡的人還是能照樣好好生活,那麼我建議你可以搬出去住。

我認為有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煩惱的人,心中都是想要讓自己往上爬的,而且這個程度一定是要高過父母的成就,所以才會有這種煩惱。

然而你若住在家裡,你的信念價值觀,以及處理事情的做法多是參照你的父母與其他家人,那麼你是很難超越他們成就的。

做個比喻吧,你月薪 3 萬要如何賺到 5 萬?

可能加個班,加上周末找個打工,稍微辛苦一點就能達到 5 萬了。

但是你若要從月薪 3 萬跳到 30 萬,你靠加班就達不到了,於是你必須換個工作方式,甚至要換個產業類別才能達到月薪 30 萬的級別,數字後面多個 0,就是不同維度了。

同樣的,你住在這個家裡,學到的都是這個家帶給你的方法,你是很難突破的,甚至你家裡很多壞習慣,只有你要改壞習慣的話也很難辦到,不如就搬出去住,讓自己製造長出能力的機會。

當你搬出去住,才能安靜聽見自己的聲音,並且這過程遇到的所有事情要自己包辦與安排,自己去建立人脈與資源,調動資源的能力,將生活規劃好的能力,學會拒絕、經歷第一次簽約把好幾張千元交出去的經驗、經歷價值觀的拉扯、從混亂的生活慢慢安排到自己舒適且秩序的生活,很困難,卻也是成長的機會。

先有收入,以後再說

無論你有沒有讀大學,法定成年後可以開始計畫慢慢切斷家裡的金援開始靠自己賺錢,如果你想成為的工作是需要學歷,比如醫師、律師、工程師、諮商領域,那麼上大學會是必要之路,如果沒有的話,其實現在線上課程也很多可以給你選擇。

若你還沒有想法,可以先做個自己不討厭的工作,不一定要你接受才去做,只要不討厭就能做了,為什麼? 這又有什麼風險?

如同我上面說的,用身體去帶動大腦思考,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工作內容,一個是收入,你先滿足收入,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在這工作中喜歡什麼部分,不喜歡什麼部分,在換下個工作才更方便做調整,比如往你喜歡的部分更多的工作邁進,對這部分有興趣可以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那麼這會有什麼風險? 就是你第一個工作內容如果很單一化,身邊的同事大腦也會是固定思維,你做久了很容易腦袋固化,所以你若不喜歡單一的工作內容,可以盡量避開,更好選擇是能與人接觸,或與市場接觸的工作,好一點是活動企劃類,若能力不夠應徵上就先找服務業,當然你真的喜歡一個人工作也仍可暫時選擇單一化的工作內容。

無論你現在的工作內容如何,目的都是在觀察你自己喜歡什麼內容,不喜歡什麼內容,你要自己主動回想並且記起來,這過程疊代下來自己喜歡的部分,才更靠近自己的喜好。

你可以先住家裡存下一筆錢後出去住,又或者在沒存款的時候就出去住,當然有存款是較安全的,我當初是扣掉押金與第一個月租金後,存了三個月生活存款才出來住,因人而異,你要存一年也可以。

結論

對於 18 歲的年齡,「啟動」是最好的解藥,往什麼方向啟動? 「入世」的方向,入世的意思,就是進入這個世界,出世是遠離世俗風塵,但那不是一個 18 歲的人該進入的階段。

入世,你可以當作要來這世間滿足七宗罪的慾望,也就是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色慾,把錢賺了,把色慾填滿,中間自然會經歷傲慢、忌妒、憤怒、怠惰、暴食。

這部分可以參考男人在 30 歲之前的策略,不需要有「刻意的目標」此篇文章,裡面提及人生四階段,而入世就是我們要先做的到,最後才是出世,跳過階段會卡關。

我先前對以下關鍵字很有矛盾,也就是使命、熱情、興趣、樂趣、生活,覺得工作就應該要結合使命與熱情,後來我發現一件事情。

他媽的我連自己使命是什麼都不知道,是要找個屁,先把錢賺了再說吧,怎麼賺? 拿自己擅長的事情賺啊! 怎麼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 自己多做不同類型工作,時間累積下來就知道了啊!

更好的方式,是多與人接觸,不只是跟朋友玩,而是自己辦個讀書會,自己舉辦些活動,從參加讀書會變成自己舉辦讀書會,從參加講座變成自己舉辦講座,這個過程讓你學會多能力,而長能力的過程帶給你的回饋,就是明白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開始行動帶動大腦思考,透過回饋去決定下一個階段怎麼調整變化,我開頭為什麼會說你看了還是沒用,關鍵是執行,而不是看,也不是坐著思考。

你要透過執行,藉由身體感受帶動大腦思考。

過程很艱辛,但艱辛會因為你主動關注自己的優劣勢而越來越少,更多的會是挑戰。

在盲目的賽道上遇到阻礙,那會是艱辛;在你擅長的賽道中遇見阻礙,這會是挑戰。

最後還是要搬出尼采的一句話:「當你明白自己為何而活時,才能夠承受這過程的困境。」

很高興你在高職生的時期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也很高興你主動提出問題,當你主動提出自己生活上的問題且開始執行解決,這過程會在內心漸漸長出能力,祝你開始成為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閱讀】黑天鵝效應-3: 如何利用不確定性找到志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