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研究發現,有兩種思維模式讓小孩子創造出不同的世界
「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天賦、智力、能力都是與生俱來的,一切早已決定好,甚至相信如果你聰明又有強大能力,不用努力也能夠成功。
如果你失敗了,也代表著你的程度只到這裡,沒辦法在上去了,再多做努力也只是白費工夫。
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認為智力是可塑的,通過一系列的教育練習和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類孩子總是較積極正向,面對困難時反而會思考我該如何做,甚至他們享受在解決困難的過程當中,當突破難關與困境後他們會樂於接受下一次的挑戰。
當你讓孩子重視他的結果時,他會因為結果的好壞而決定自己是否有才能或是個廢材,若對孩子說:「這次分數怎麼這麼低分」,他會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那個能力,而漸漸開始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就是沒那麼厲害,甚至跟別的同學做比較,他會更相信這世界上就是有能力上的差別。
換一種方式,針對孩子的過程進行討論,他會開啟更多的想法,對他說:「這準備考試的過程中你認為有什麼需要做卻沒做到的? 或是有什麼部分可以再加強的呢?」,這時他就會開始思考,她成績不好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尚有缺失而造成,只要把行為矯正好我就有機會得好成績了。
當孩子透過這個思考模式去矯正行為後在下一次得到好成績,這個行為模式會烙印在孩子的大腦裡,以後孩子遇到困難家長也不用特別教,他自己就很清楚是自己某些方式需要調整改變,也因為學習過程中總有正面回饋,對於面對困難的抗性比一般小孩子還要高,因為他知道解決困難後得到的成就感能讓他開心。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 蘇格拉底
想讓孩子轉為成長型思維,從改變你的讚美方式開始
1.讓孩子知道,努力且不斷突破難關會讓他越來越聰明
科學證明,大腦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得多,當每次挑戰自己的舒適圈時,大腦神經元會發展新的連結,長期下來甚至會強化彼此連結,在每一次的挑戰下大腦將越來越發達。
2.運用正確的稱讚方式
我們最常聽到父母以下稱讚:「哇!你好棒啊」、「你好厲害啊!」、「你真是天才!」,這種稱讚方式最後會讓孩子往固定型思維的方向前進。
若你要讓孩子為成長型思維,你應該把稱讚的焦點放在過程上
「你準備的時候一定很努力吧」、「你嘗試了很多方法才成功地對吧」「你堅持到現在才有現在的好成果!」
3.利用「還沒達到」來轉換對失敗的看法
當你面對失敗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沒能力的,代表你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就是個失敗者。
當我們用把失敗這件事重新詮釋為「我還沒達到」,代表著你還在學習的路程上並沒有結束這趟旅程,你只是要換個方式或繼續堅持。
就算我們已經成人了,要轉換成成長思維也一樣有機會的,如同訓練肌肉一樣越訓練就越活躍,想法更加多元與寬闊。
成長型思維的特性
1.專注學習與成長
2.了解努力與智力的成長作用
3.擁有面對困難的適應能力
4.可以被教育與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