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正在減肥,規定自己不能買炸物或零食來吃,但為什麼只要經過炸雞攤或是某種時刻,身體就會下意識的很想去買來吃?
當你每次想減肥,或是設定好健身課表,理性上規定不能吃的食物就是不要吃,已經設定好的課表按照計畫執行就好,但偏偏就是無法做到。
這時你會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紀律不好,對自己很嚴厲,可能對自己說”連這件小事都做不到也太廢了”,”這樣乾脆別當人了”…等等負面的方式激勵自己,這種方式可能一開始奏效,但後來又像正面激勵一樣效果越來越差,那麼自己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我們要先認清一點,”我們都是普通人”,你可能看過有人是用自我喊話方式給自己行動力,不論是正面激勵或是負面激勵,接著就變得超有行動力,但這方法真有效果嗎?
若很多人都因為激勵可以展開行動力,那代表是有效果的方式,但很多人都長期激勵自己,執行力卻沒有因此變高,目標也一樣沒有達成,代表著激勵只適合少數人,而不是大部分人都適用。
那什麼普通人什麼情況會開始有執行力? 我會從情境到情緒的心理作解釋,你還記得第一次買炸雞是什麼時候嗎? 當我們某天工作特別累,下班想好好犒賞自己,剛好看到最近新開一間炸雞攤做特價於是過去買了一份犒賞自己,沒想到下禮拜開始,當你覺得當天工作很累,你就會想到要犒賞自己,接著就會想要去買炸雞,於是你的習慣就開始建立。
這還不打緊,原本是覺得累就會想買炸雞,接著演變成只要到了禮拜五你就會想買炸雞,於是你買炸雞的習慣就養成了。
這一連串的行為稱為「自我因循」,當你在情緒下做出決定,而這決定會在往後同樣情緒出現後讓你做出過去一樣的決定,你曾經一次因為生氣而怒摔杯子,往後你一生氣接著就會想摔東西,甚至未來認為自己是會有暴力頃向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你小時候的成長過程決定了你這輩子的人生,你第一次因為特定情況下引發情緒後所做的行為,都會烙印在你的大腦裡,所以在情緒漲起的狀態下,別下任何決定,反而該好好等待一天後再來好好思考。
若你有孩子,當你面對情緒時做出的所有反應,都會被孩子模仿,而這些第一次就將烙印在他們大腦裡,所以你若想要讓孩子長大後很優秀,你自己要先變的優秀才是唯一解藥。
「不用把自己逼得太嚴厲」
每個行為都有其背後強大動機,當你沒有去了解背後動機,而是用正面、負面激勵甚至用意志力將自己拉回真正的軌道,當意志力減弱最後還是會偏離軌道。
與其讓自己過得這麼痛苦,不如先跟著身體執行一次行為,好好感受中間過程,在結束後恢復理性時好好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做這個行為,當初是什麼原因讓我去執行,而背後動機是什麼,執行後讓我得到什麼,了解所有來龍去脈,才是解開壞習慣鎖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