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時常換工作? 除了錢以外更大的原因在這裡

我們總會猶豫該不該換別的工作做,但又覺得一件工作做沒多久是不是又會被說草莓族,如果繼續做下去痛苦的只是自己,若換工作前面幾個月還有新鮮期,但時間一久往往又開始覺得無聊沒動力,如此不斷循環,如果錢多就算了,重點是錢還沒那麼多,但我們若仔細觀察,有一部份人雖然拿基本底薪,但是卻做得很開心,這關鍵因素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到。

國外曾做過一起實驗,如果把薪水提高會不會提升人類工作的效率與意願度,實驗結果發現當薪水給越多工作的意願與效率會越高,但這前提條件是工作內容比較機械化,不斷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比如零件組裝。

而另一種對比實驗一樣把薪水提高,工作內容為創意思考,需要動腦的工作內容,工作效率會提升,但若薪水提高到一定程度,工作的效率就變低了,因為當薪水變高導致我們沒那麼專注,反而有過多心思在如何運用那些錢上面。

實驗中發現請受試者將樂高機器人組裝起來可以得到獎勵,但實驗者會將組裝好的機器人給拆回原來的方塊,雖然還是有獎勵,但是受試者的組裝意願反而降低了。

傳統經濟學派認為人是不願意工作的,如果會工作是為了後面換取的獎勵,但行為經濟學給我們實驗並非如此,若工作失去了意義,我們會漸漸失去工作的意願,認為做這個工作沒有意思。

在以前工業時代工作內容大多是重複動作性質的工作,所以薪水與工作意願成正比,只要加了薪水上班就更勤勞,反而這個時代除了找到有錢的工作以外,還得去審視自己的工作內容對自己有什麼其他意義存在。

以往企業在徵才時都會找擁有即戰力人才,在學校學完直接投入職場開始運作生產線,而現在的時代更需要的是肯學習的人,需要的是創新、創造、溝通、行銷、銷售,等等需要不斷更新及累積的技能,若你想要找的工作意義在於能夠讓你在其中成長,那你就得找到擁有屬於你意義的工作才是首要目標。

你若只想每天單純工作不用多思考,那麼出貨工作很適合你,但公司卻把你分配到小編的位置,那你一定每天都很不想上班,相反的你若想要自己做一項企劃把產品推到消費者眼前,老闆反而派你去出貨,那麼你會覺得在工作中找不到任何意義。

若目前你還找不到意義其實也很OK,看到什麼工作感興趣也可以多方嘗試,多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你會在過程中體悟到更多關於自己的事情,一直處在猶豫要不要換工作其實也有風險,若評估好風險就不用想這麼多,先開始執行才是首要目的。

錢很重要沒有錯,錢可以照顧我們的生活且穩定我們的心理狀態,但與其說我們不斷自我提昇是為了賺更多錢,不如說自我提升其實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不斷創造價值錢才會過來,拿到錢後繼續升級我們的生活與技能來繼續打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