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大器可以晚成: 行動力是你的超能力

從書名大器晚成來看,我會覺得是要研究關於有才華的人為什麼還沒有在市場上成功。

但看完書後發現我錯了,這本書是給尚未成功者看的,而他們有沒有實力根本無關緊要。

作者書中提到的大器晚成者的六大優勢:

好奇心
同情心
韌性
沉著
洞見
智慧

這六項優勢也不是只有大器晚成者才擁有,甚至青年時期就成功的人更是極端到不行,甚至還沒有同情心。

如果從數據報告來看, 40 歲以上的人創業成功率比 40 歲之前還要更高。

所以我看完書的心得是,這本書是專門寫給基層員工或待業者看的,目的是讓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讓他們能夠在疲憊的生活中讓心情好一些。

倒是讓我比較在意的部分是,作者提到整個社會都在讚揚年輕的成功創業家,比如比爾蓋茲、祖克伯、賈伯斯等人。

這行為讓整個社會意識陷入若年輕時尚未成功,那麼你就晚別人一步的思想。

這個意識形態讓現代人容易產生競爭焦慮,認為只要今天少一點努力,好像明天就會被別人給追過去,認為自己要是沒在年輕時做出什麼成就,人生就先廢一半。

而會有這個焦慮,是因為你長期所接受的認知,是社會塑造出來餵養給你的。

什麼認知? 就是出生、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退休、病死。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總想著那些想去完成的事情,但想完之後隔天仍然上一樣的班,下班就在家裡休息過一天算一天。

沒有人阻止你,你卻阻止你自己,原因在於過去長期累積的資訊媒體洗腦,導致你連要做一件內心真正想要的事情都沒辦法執行。

長期媒體所灌輸給你的,就是人生無大志只求 60 分、老闆是邪惡的、金錢是邪惡的、員工薪水沒漲政府要負責、跟隨社會腳步才安全、大家做什麼跟著做什麼就對了。

這會讓人產生一種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周遭社會太過險惡的認知。

但事實上恐怕不是這樣,市場本來就是價值交換的場所,今天你提供的價值與別人比較起來沒什麼不同,那麼就算你認為自己再厲害,別人仍會覺得你很普通。

三十年前能考上大學的人屈指可數,所以大學生被市場認證為有價值的人才,如今大學生滿街都是,反而就沒那麼有價值。

如今網路世界裡,資訊隨手可得,生活實際上比以往更便利舒適,為什麼大家反而更加痛苦?

因為你從來就沒有實踐你內心的想法。

你想想,在求學階段時你想做什麼都很容易實現,半夜去夜店、KTV夜唱、跨年、環島、出國打工、出國旅遊。

你想做什麼就會盡力去實現,但出社會工作後卻好像很難改變生活?

因為你仍會覺得當個上班族才是最安全的決定,如果過著業務生活會把自己給綁死,更沒有時間享樂,收入更加不穩定。

要是你把收入不穩定往正面來看待,你做對事情讓業績開始提升,因為業績沒有上限,自然你的收入就能翻倍往上飆,比自己現有收入還要高好幾倍,就能夠有更多時間去享樂。

而這就是書中所說,需要正面思考你才能找出機會。

這本書主要只是讓你明白,大器晚成是常態,而那些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們,都是特例。

大部分人讀完書後仍會回去過屬於自己原有的生活,不會再有變化,因為他們始終認為自己就是如此平庸的人。

但誰說人生只有平庸或光彩二選一呢?

你也可以選擇低調的過著自己舒服的小圈子,打造自己喜歡的生活,你不一定要一年賺上一千萬,但可以從一年收入 100 萬為目標開始。

曾經遇過一則題目很有趣,下面兩個選項,你會選擇哪一種?

1、年收 1000 萬,利潤100萬

2、年收 500 萬,利潤300萬

我第一次遇到這題時我選擇選項 2,畢竟不管你收入多大,能進到口袋的錢才是真的。

後來我對選項 1 多了一層看法,要是你能做到年收 1000 萬,比起 500 萬更是上了一個級別,能夠年收 1000 萬的人更少,所以你能得到的資源與掌握的能力更是稀少且有市場價值,甚至之後降低成本來增加利潤也只是時間問題。

許多人會在月薪的調整來判斷自己的市場價值,比如今年月薪 3 萬,要是明年老闆沒把我薪水往上調整,代表老闆小氣不調薪,要是有往上調整薪水,就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在工作上有所貢獻所以才調薪。

要是你可以把賺來的 3 萬拿去上課或是磨練技能做出成就,之後去外面面試測試一下自己薪水有沒有翻倍漲價,雖然這過程沒有錢與時間享樂,但你換來的是未來更多的薪水,你能夠比別人擁有更多選擇權,也不用害怕被裁員,因為市場上很多公司需要你。

真正影響你薪水的,是你的能力能為公司帶來多少收入,而不是待在公司的時間多寡。

能讓你快樂的,是你對現有生活中有沒有意義,也就是你明白為什麼過現在這樣子的生活。

若沒有,就開始實踐你內心渴望很久的那個生活。

我真心認為現在的資訊普及化,任何你不會的都能靠搜尋自學學會,再怎麼平庸的人透過學習磨練都能過上年收百萬的日子。

但這中間的磨練與苦難,以及不曉得要多久才能開花結果的心魔,才是讓多數人望之卻步的真實原因。

結論

1、真正有市場價值的人不會害怕被檢視。

2、不敢改變的心態,來自長期的社會制約。

3、看一百本書不如一次真實的實踐行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