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少,但是更好: 教你如何成為開心的猴子

「只有人類會需要別人來教他們如何成為猴子。」

反脆弱-7: 沒有對錯,只有更適合存在的利益裡面提到,系統永遠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往往在於人。

資本主義世界不斷灌輸一個暗示,我們必須擁有更多才能夠更快樂,更多的錢、更多的性、更多的女人、更多的娛樂,所以我們必須比別人更多的能力、加更多的班、更多的創意、更多的人際關係,於是需要更多的社交機會。

因為每個人覺得要越來越多,導致在這之中衍伸出更多的消費,整個社會才得以加速繁榮,方式雖立意良善,但是越多真的越好嗎? 又或者好到某種程度後其實反而會更不快樂呢?

網路上曾看過一篇貼文,內容是要防止小孩沉迷電腦遊戲,於是規定小孩們一定要玩到盡興才能夠回家,久而久之小孩子玩膩了,會覺得電腦遊戲其實也沒什麼,但你此時繼續強迫他們玩,小孩子或許就會開始不開心,因為玩遊戲時間的劑量過多,已經從有趣轉變為煎熬。

人類往往都會以為自己的快樂如同線性數據一樣,當給 10 分就有 10 分快樂,給100 分就有 100 分快樂,由此判斷出給 5000 分就會有 5000 分的快樂。

事實上給到 2000 分時快樂程度就會沒有變化,甚至到了 5000 分會更不快樂,什麼意思?

想想過去農業時期,人民的生活比起現在更平凡簡單,早上耕完田,中午吃飯,下午繼續忙碌工作直到4點左右太陽下山自己就回到家準備吃晚餐。

晚上沒事就在三合院前的空地上坐著與家人泡茶聊天,半夜興致一來打打砲就結束今天這回合。

三餐只有地瓜沒有肉,只有特別節日或過年時才能夠看到肉,也沒有什麼百貨公司讓你逛,更不可能讓叫外送與網購。

如今現代更多的便利性與娛樂可以選擇,卻過得更加痛苦,而這種痛苦並非真正肉體上的痛苦,畢竟每個人都有能力把自己養的肥滋滋,反而是來自與人比較得來的心理痛苦。

藉由網路媒體的傳遞,位在金字塔底層的人民能夠輕而易舉看見比他們更高一層的人民生活樣貌,一看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得失。

就算只看同一層級比較,同樣做工的人,為什麼別人可以吃香喝辣出國旅遊,自己為什麼非得要這麼省錢吃清粥淡飯?

於是每個人開始了一場生活競賽,仿佛生活過得不如人就輸了,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添加裝備,越多元的生活就比別人更高一等,如果這麼做使你的薪水超支了怎麼辦?

「借錢或是假裝」

於是社會中產生更多的貸款,也另外多了修圖軟體以及租借跑車等各種裝B服務的市場需求,直到整個市場的錢不曉得該花去那裡的時候,又會創造需求並且滿足需求。

如同漁夫釣魚的故事,漁夫原本就釣魚自給自足,直到一位商人過來給漁夫建議,如果你把釣來的更多魚賣掉,賺到錢後就可以買更大的漁船釣更多得魚,接著就能請人幫你管理一家公司,之後你就能放心的釣魚了。

一樣是釣魚的生活,若你無法適應資本主義世界,你就得被別人用資本力量給幹掉,你釣到的魚更少,要到更外海去釣魚。

好消息是我們不一定要把釣魚當作人生志業,人的可塑性很強,現在的興趣未來不一定是,但釣魚背後的意義肯定永久不變,也就是掌管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有掌管自己全部生活的能力,就能夠自己安排自身掌控權,可以自己決定要把多少掌控權發包給別人,比如你當員工,就是把部分業績壓力發包給老闆承擔。

那麼你想要擁有多少人生掌控權,如何把想要的掌控權拿回來,就是此本書要帶給你的主題。

這本書除了給事情太多不曉得怎麼取捨的人看之外,不曉得該做什麼的人也值得看這本書。

裡面談到,我們如果能專注做一件事情,就能帶動其他事情一起推進,那就會更有效率,減少更多事情要做。

但我們該如何找到這件領頭的關鍵事情呢?

作者用賀比的故事來解答,如果你是領隊,要帶領一群小學生走完 1 公里的路程,途中最前排學生往往走很快,最後排的學生越走越慢,讓原本只有 5 公尺的隊伍拉長到 25 公尺。

你想到一個解決方案,只要將走最快的學生放到最後面,將最慢的學生賀比放到最前面,至少就不會讓最快的學生一直將隊伍越拉越長,成功讓整個隊伍穩定前行,只不過會有一個問題。

賀比走得太慢了,導致整條隊伍拖得太久,學生可能會太累,這時你必須想辦法讓隊伍更快到達目的地,這時你可以這麼做。

只要將最慢的賀比身上的行李減輕,幫助賀比走得更快,於是就能讓隊伍走得更快一點。

將這個概念套用到企業上,也就是找到一個最大的阻礙,只要能把這個阻礙給解決就能夠先賺到錢。

其實大部分中小企業的阻礙都來自於產品本身,當你提升市場要的產品價值,不論是消費者的口碑或是網路上廣告效益都會更好,產品照片也更容易產出,更多消費者的好評也讓文案有更多內容可以寫。

然而現在多數企業都是產品普通卻想藉由行銷、拍照技術來優化自家產品,導致業績只有廣告時才有,沒廣告時就沒業績,卻總是自認為產品是很棒的。

少但是更好,不代表越少越好,而是要你懂得自己要的是什麼,透過那些你不要的事情,去發現剩下你不會拒絕的事情會是你真正想要完成的,於是乎往後的機會或邀約,只要跟你的核心項目無關都能一概拒絕。

結論

1、要了解自己要什麼,就得先多方嘗試並解決自身問題

2、擁有自身的掌控權,才能夠拒絕你不要的機會與邀約。

3、不是越少越好,而是關注少數核心的事情就能帶動其他事情的發展。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