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知道目標是自己要的?

「當你了解目標背後的目的,你只要執行並完成目標就行了。」

當我們利用各種探索自我的工具後,得出自己能執行的幾項目標,於是乎你會先面對一道問題

「眼前這些目標真的是我要的嗎? 要是做了之後發現不適合怎麼辦?」

但矛盾的是,在你還沒使用探索工具來分析自己資源的時候,你想的是

「要是有個工具能幫助我釐清自己就太棒了!」

當初認為有工具能探索自己一定可以解決事情,最後釐清自己目標後懷疑這些到底是不是自己要的,其實答案很清楚。

「你只是不敢開始行動的小孩。」

這麼說吧,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找到聖杯,就能一切安好,聖杯也就是所謂的正確答案。

但這世上哪有什麼正確答案,以往學校教的只要讀好書就能過好生活的策略,從頭到尾就只是個騙局,就連教你的老師也是受害者,當然,那時候他是受益者沒錯。

如今時代變換,學校老師的職業也脆弱不堪,甚至越來越不被重視,只剩下家庭保母以及滿足家長需求的功能,還有什麼事情是永遠正確呢?

若要說保持不變的事情,那就是持續改變,而如何持續改變,也就是鍛鍊你反脆弱的能力。

當一個人不願意改變,除非他現在就能夠過好生活直到死亡都還仍維持富有,否則他是脆弱的。

比如富二代擁有的資產夠他花到 100 歲也花不完,那他根本不用煩惱反脆弱的問題,他要做什麼事情,再慘都不會慘過你身邊最有錢的那一位,那他根本不用害怕任何失敗。

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會擔心失敗就是因為我們還要往上爬,但承擔的風險就是失敗會比現在還更慘。

如果無所作為,別人卻比我們多走幾步路,相對的我們就會被社會淘汰掉,要是我們經由不斷執行,透過五感體驗獲取資源回饋到我們的大腦中的知識系統裡,就能漸漸了解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

「擁抱不確定性,是解開你拖延的解藥。」

當你認為這目標不確定可行,然後又要找更多工具來佐證可不可行,最後你又會想出更多疑問,今天這個問題解決了,後面肯定又會跑出問題來解決,最後你會變成解析大師,而不是「那個人」。

當然,你後面覺得做解析大師比較快樂,那就去吧,但你要是想成為「那個人」,你就必須在裡面扮演好那個角色,而不是持續做解析大師的工作。

這就如同導演與演員之間的關係,人生的角色是在導演與演員之間互相切換,當你設計腳本之後,要轉換成演員去跑過一次流程,體驗之後才知道那些腳本需要修改,再回到導演角色來修改腳本重新演繹一次。

反脆弱裡提到的,能夠不斷反脆弱成長的是資訊、知識,也就是深藏我們細胞裡的 DNA,我們人總有一天會死亡,但 DNA 會藉由遺傳讓後代子孫越來越強大。

對你個人而言,你的思維是資訊,那誰來為你的思維擴大增強?

也就是你的五感體驗,你的五感體驗藉由微小電流傳遞到你的大腦神經突觸,因而獲取新資源好來思考與調整人生策略。

而害怕不確定性的人,因長期缺乏五感體驗,所有資源都是自己生問題給自己,不斷重新咀嚼,但你以往的資源早就過時,你只是在咀嚼一堆垃圾,吐出的也會是垃圾。

你或許看過很多探索相關的書,幫助你思考,但你要想一件事情。

再厲害的廚師,沒有足夠的食材與鍋鏟,是煮不出像樣的一道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能夠將剩菜飯變化出新的一道菜是智慧,但至少也要有剩菜飯啊! 那剩菜飯怎麼來? 也是要有自己煮過一道好菜才會有剩菜飯。

你從不行動,就完全沒有汲取資源,沒有資源的你,分析思考就只是在咀嚼過去的資源,也因為過去資源無法讓你得到想要的生活,所以你才會想要探索自己更多可能,對吧?

於是乎,不行動就不會有新資源,沒有新資源你就不會有新的思維,沒有新的思維你更不可能改變生活。

但這件事情又繞回來,我要從哪裡開始行動?

現在你從原本不曉得要決定什麼當目標,變成以及取資源當作目標,也就是行動。

只要行動就能帶動你的思考,所以什麼樣的行動是絕對不會錯的,朝那個方向去做就行。

覺不會錯的行動方針,就是「健康、感情、事業」。

健康可以細分為睡眠、飲食

感情可以細分為友情、愛情、親情

事業可以細分為薪水、能力技能

三者可以平衡提升,先選擇你最弱的那塊提升,你會有新的想法,如果你很喜歡思考,當你開始行動後,會有更多的新點子冒出來。

結論

1、你不是沒目標,而是不敢行動

2、用五感體驗回饋給大腦,行動帶來更多思考

3、能將生活打理好的人,在過程中就逐漸得到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