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生離不開的鍛鍊 3 方向

過去學校給的人生模型很簡單,在學校習得一項專業後,就朝向相關專業的位置往上爬,結局就是在某個位置做到結婚、生子、退休後等死。

但這時代不容許你這麼做,待在同個位置你的風險更大,因為你可能年紀還沒到,公司就先收起來了,要是你已經 40 歲了,頂著過去的職能技術沒更新,沒進步,也沒辦法考進公職,你的處境只會更慘。

新世代的人們我暫訂為 35 歲以下,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處境,我總結出這三點。

1、兩性策略
2、自我探索
3、個人成長

首先,為何暫定為 35 歲?

因為 35 歲是我認為還能夠勉強用個 1~2 年來轉換賽道的年紀,最好是 30 歲就要達到八成定案。

通常這三項是要邊做邊調整的,但人類大腦一次只能專注一件事情,若按照順序修練就是我數字上的排行。

1、兩性策略

你要什麼樣的女人? 你與女人互動的社交能力是否達到對方的水準以上?

你要的女人等級決定了你後面自我探索的選擇,通常都是越漂亮、個性好,漂亮肉眼可見,同時也取決每個男人的個人品味等級,但至少都還有個參照。

但個性好不好更難觀察,個性來自從小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培養,你是否能遇到個性溫柔,替你事業、生活加分的女人,取決於你的眼光,而你眼光的等級來自你的文化階級。

你能否走到相對應的文化階級,這就要依照自我探索到什麼地步。

2、自我探索

你可以在這塊決定你的職業、興趣、人生志向。

你所選的職業所屬於的社會階級決定你能認識的女人等級,在一樣收入情況下,一位醫生能認識的女人多樣性會比傳統製造業的工程師來的更多。

如果你的職業是傳統製造業,社會階級跟醫生比起來較低,但是一樣想認識文化階級更高的女人,其實也是可以,不過就得提升更多兩性知識以及個人成長上的策略。

3、個人成長

來自於你對於金錢、時間、注意力三者的運用結果。

講白了,你把資源放在哪裡,哪裡就會成長。

那麼這些資源要放在哪,就取決於你兩性策略、自我探索前面這兩項決定的路徑來修練。

就算是醫生,仍會有與女人絕緣的醫生,因為他只剩醫生稱號跟收入,除了工作之外,興趣則是滑手遊打電動,外貌長期不整理,BMI 跟著年紀一起成長,等於在兩性策略這塊沒補道合格。

這時人妻若剛好空虛寂寞覺得冷,就是旁人趁虛而入的時刻。

所以一開始個人成長都會推薦往職業收入上去練,假設你的職業已經確定不想再換,那麼你就可以提升別的技能。

比如好身材的保養訓練、穿搭生活品味、某興趣領域上的領導者等等,透過兩性策略以及能使用的資源擬訂出要達成的個人成長路徑。

持續調整與疊代

這三項並不會固定後就直到你人生結束,真實情況是不斷的調整與疊代到你人生結束為止。

比如前期的學生時期,你沒有金錢,也沒太多的人生經驗與知識,多半會把個人成長放在兩性上面,通常到 25 歲開始才會開始有「策略」的概念。

因為人類平均在 25 歲時,大腦中負責策略的前額葉才開始發展,再經過社會經歷後到 30~35 歲左右開始確定你的賽道。

若沒人教,也沒人當模範帶領時,有可能 30 歲才會覺醒,若這個轉折點還是沒覺醒,也沒有模範去幫助他觸發,30 歲之後神經元突觸開始減少成長,隨著年紀逐漸增大就更難改變了。

而調整與疊代,調整的是你這三項得分配比例,學生時期會集中在兩性上,中年時期大半時間專注在事業上,這過程有成功的話,大後期就是享受時期,此時差不多是 40~50 歲因人而異,也就是回到兩性策略上,此時你能玩的方法就更多。

不過有一件事情是無論哪個階級,哪種生活方式都不會虧的,以下推薦你。

也就是健康,包含飲食習慣、健身、睡眠相關訊息。

最好是找最新資料,你只要有持續健身,到70歲以上還是能走跳自如,飲食能影響到你大腦清醒程度以及情緒反應,防止癡呆,但現在網路上營養師推薦的飲食法絕對不是我認可的就是。

若只能做一件事,健康這部分就很夠了,不然我其餘還想推薦政治、歷史、社會、商業經濟、心理哲學這些學科,你可以選有興趣的當選修。

你會明白到,這輩子已經有做不完的事情,要煩惱的其實是資源上的分配,以及大腦智力能不能吃得下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