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停在變,你現在做到一勞永逸的事情,以後還會需要調整或重做。
當你正想著要把某個領域了解一番之後才開始上場執行,結果往往是不停地在研究這個領域,或是去研究相關的設備與技術,反而忽略了你本來就要做的那件事。
舉個例 :
你想要減肥,於是找了很多減肥書籍了解基礎知識,發現影響身材的因素包括飲食、健身、睡眠。
你心想:「沒想到要有這麼多條件,一個一個做好麻煩,我乾脆三個都研究,等我研究後整合出一套適合我的方法再開始就好!」
於是你的研究科學減肥之路開始啟程,但你的科學研究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有在做實驗,而你沒有實驗的過程,你的內容是把所有知識聚集在你的大腦裡在總結出某一套你認為最好的方法。
這有什麼問題?
以往是過去十年的知識被推翻,漸漸的是五年前,一年前,到現在可能一個月就會被推翻,這代表什麼?
代表你大腦汲取的知識都是過去式,而你開始執行才是現在式。
當你把知識拿來執行,現況才是最符合你自己的樣貌,你依照現況的缺乏再去補充與調整,這才是最快最新的方法。
拿我自己當例子,我十年前為了學自媒體在網路上買了線上課程來看,資訊是看了滿多,結果我做最多的是研究如何架站與信箱設定,而不是研究如何經營自己的內容與交付價值。
除了跑錯方向之外,更大原因是做得少,那時我想的是,等我決定出我自己喜歡的主題再出來做,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殊不知,當你開始有這種想法時,就是在錯誤的方向前進。
接著舉另一個例子,我學習健身的歷程。
以往我學生時期在體育方面都算不錯,至少是前面 25% 以內,自從出社會後就開始退步,而我也沒有發覺自己在體能上面開始下滑,直到我有一次爬一層樓的樓梯覺得很喘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需要開始運動了。
那時我上網先查新手進健身房該注意事項與基礎知識,比如新手練動作一開始一定要正確,不正確之後要調整會花更多時間等等,我就知道一定要請教練學習,姿勢擺第一。
於是把健身房與教練成本加進去,再加上健身的目的與個人意義之後,我就直接問價錢辦會員,因為那時離健身房很近。
而學習過程我也沒特別看影片,我就是進去健身房,依照過去教練教的做完就好,每天去個 10 分鐘就高歌離席,教練還很驚訝這麼快就回家。
器材做了 2~3 個禮拜後,就開始玩三項,其實我原本目標就是三項,只是太久沒運動,玩點器材讓身體學習適應。
三項的時候才會有很多問題,這時候我開始問教練,以及去影片上找相關資料。
這裡才是重點,當你開始實做後,遇到問題後找資料,這樣能精準解決你的問題,要是你還沒做就自己先想未來的問題,這種方式會造成你永遠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甚至你沒時間在現實世界中交付價值。
不論是減肥或事業,甚至自己的人生規劃,都是先滿足物質慾望,後滿足心靈。
你先去幹了,實際情況怎樣再去做調整,做了幾個月後去看這個成效對應自己內心是否感到滿足?
比如你今天減肥,實際幹了幾個月,的確把體脂肪降下來,身材瘦下來後的內心狀態如何? 是不是很爽? 還是不爽寧願回去每天吃垃圾食物的日子?
又或者實際做了之後卻沒有成功減脂,尋找原因,調整後重新執行。
幹了才去評估內心狀態,而不是還沒做就先想像自己瘦了但不能吃垃圾食物好像對心情很不好,這就像很多人都會大肆批評他們看不慣的人、事、物,在自己生活上卻一點實際行動都沒有,你用你現有的大腦資源去想像未來的事情,這是不完全可靠的。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在大腦內活動,通俗來說,也就是自己的元宇宙。
他們在自己的元宇宙裡,什麼都有,用幻想的方式最輕鬆,長期下來大腦神經已經在「幻想」這部份很活躍,但在實際行動上會越來越萎縮,導致「行動」這部份很難啟動,會比其他人更痛苦。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想得越久就越難啟動,最好解決的方式就是開始啟動一些行為,做些什麼,就算最後錯了也沒關係,你會越挫越勇,重點是多做多調整,越調整就越正確。
做的是越多,會有越多的錯誤在身上,如果你身邊的人因此取笑你,代表你在錯的環境成長。
在一群時常交付價值的人眼裡,你做錯了,調整就好,你知道錯的地方越多,越代表你是有行動力的人。
用想像的得出正確路徑是逃避行動的藉口。
選擇對的環境成長,找尋習慣行動的人一起成長,出錯再改正調整,這才是實際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