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等死,跟知道自己怎麼死是兩回事

我從國小就不愛念書,下課回家打電動,放假和朋友去網咖打電動,這才是我的學生生活,但說來也奇怪,國三開始全部的科目通通不及格,但就唯獨數學保持高分水準,一般人看到可能會認為我對數學很有天份,我聽到會覺得很爽,但只有我自己了解,這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剛進入國中時,我想說又可以跟一群新的豬朋狗友混在一起玩,做一些新奇好玩的事情,誰知道命運捉弄人,明明成績就沒那麼好,偏偏被選進資優班裡面,裡面的風氣明顯跟我格格不入,如同穿著拖鞋走進高級餐廳一樣超不自在。

從成績單上看名次我總是在最尾端,除了最後幾個人都在60分上下,再上去就是80分以上,中間沒有70分這種事情,第一名的平均分數不是98就是97,那時真的大開我眼界,他們比較分數如同神仙打架,都在比較小數點分數的。

而我數學比較好的原因,原因在於班導師是數學老師,現在回想起他的訓練方式其實很傳統,就是不斷的練習,每天早自習一定會發只有三題的數學考卷,我還記得最高紀錄是在大考前幾個禮拜,一天內算了300題數學題目,真的是不斷每天算數學,一整天寫了兩張數學考卷想說結束了,結果放學回家還發數學作業,真的是不想放過我們。

而在不斷練習數學的過程中從中發現興趣,我還記得開始發展興趣的領域是幾何學,因為需要去證明公式為什麼而來,當我開始有興趣,我就會有動力想學習更多數學公式去補足我想了解的部分,而後來我也漸漸從考試前要背公式,到最後熟練到考試前根本不用做任何準備,唯一的心法就是題目怎麼來,我就怎麼解的境界。

就到畢業上了高中甚至大學,我都是靠著一開始三年的基礎去做延伸,很快就能理解數學原理,沒了解我背後辛苦練的人會以為我對數學真的很有天分,但事實正好相反,我只是以前練習的程度比別人多罷了,而要多到什麼程度才能夠變成達人?

我只能說「因人而異」

以前的我會認為只要夠努力且對該領域有興趣就會成為達人,現在反而不推薦你這麼做,如果你的興趣是藝術,家裡不夠有錢你還要努力嗎?

現在我比較推薦第一步是先思考該選擇什麼領域,在前幾篇有說過熱情是練習中培養出來的,如果你對什麼都沒有熱情,那你更可以好好的靜下來思考什麼技能是現在甚至未來都可以使用的到的。

而我最終選了寫作這條路,我對自己的定位是白手起家,沒有夠多錢可以燒,要研發產品的前我實在付不出來也不願意付,要販賣商品最多是拿別人製作好的商品貼牌來賣,而這個技術需要文案、美工、影片、數位廣告、倉儲、管理、 財務管理…等等,一次要學起來不太可能,但至少要選一樣專精,最後我選擇了文案。

文案是所有輸出項目的基礎,也就是說當你決定要放什麼圖片,文案要怎麼拍之前,你一定要先有個邏輯方向,比如你今天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會先跑出與溫暖相關的視覺、聽覺、觸覺,有這些想像後你才知道要用什麼圖片或是影片怎麼拍,你了解的詞彙越多你能想的到的圖片就越多,當你要製作影片前,你也需要構想出腳本你才可以開始拍攝,文案就等同於所有輸出項目的最基礎元素,這就是我最終選擇這條路的原因,而且還退可守,台灣人不看書的可多了,平時累積下來雖然跟專家比沒那麼多,但至少還可以混口飯吃,就算開店沒做成,但曾經戰過的痕跡能夠證明我有市場打仗經驗,跟一般只做過員工的不一樣。

與其往自己熱情裡盲目的一頭灌入,不如先清醒過來好好思考自己該從什麼基礎技能開始,現在的工作可以讓你好好活著,但你的技能未來是否更進步,或是公司會不會繼續維持,你必須審慎思考。

返回頂端